LA研究 | 朱强 | 三山五园复原与保护 | 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第9期 P115-120
朱强.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15-120.
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
朱强
男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作者写作心得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摘要
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兴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亡于道咸,具有规模庞大、造园技艺高超、水网密布、古今巨变等特点。从区域风景规划的视角利用图档与文献全面复原了该区域在道咸时期的水–园–田–村–营–路体系,考证其演变历程,统计建设规模并分析其整体的布局理法。研究表明:畅春、圆明二园及马厂连缀成为庞大的皇家禁区并占据主体;宅园与赐园因分列海淀台地上下而形成水旱园差异;园外稻田区在绿化造景和寺庙点缀下彰显皇家特色。最终得出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在风景与社会上具有紧密关联的结论,并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拓展范围、修复关键水系、发展文化公园及构建遗址公园群的4点方略。
关键词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复原;布局理法;田园景观;大遗址
“三山五园”是以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为核心的综合性皇家园林功能区,目前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与老城并重、应加强整体保护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其中,位于海淀镇附近的皇家园林群集中在海淀台地的边缘和巴沟低地中(笔者称之为“海淀皇家园林群”),这一区域在地理风貌上与西山附近的“三山三园”相对独立,其边界大致为长河—昆明湖东堤—清河—蓝旗营—海淀镇—泉宗庙(图1)。该区域在历史上地位关键、园林连片、水网密布和变迁复杂,是本研究的关注对象。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除圆明园遗址及清华、北大校内的赐园群遗址外,大量历史水系、稻田及古迹已不存在,历史风貌受到严重侵蚀。可见,整体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冲突。本研究首先基于清代及近现代的41份图文史料来修正并完善以《北京历史地图集》为代表的前人复原成果,并对上述两方面展开探讨。
1 海淀皇家园林群的古今区位
1 空间复原
1.1 时期选择及绘图
据考证,海淀皇家园林群在康熙时期随着畅春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及周边赐园的兴建迎来了第一波建设高潮;到乾嘉时期圆明五园及周边赐园的建设达到鼎盛,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格局;但在道咸时期走向颓败,并在1860年的侵华战争中几乎彻底覆灭;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园林废墟被改作农田、高校、军营等,但整个区域的山水田园风貌被一直保存到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化之前。在本研究依据的图档中,清代舆图、样式房图等图纸绘制的年代集中在道咸时期,详细描绘了建设情况但在尺度比例上并不精确(图2);而测绘及航拍影像真实记录了园外较为完好的水网及田园格局(图3)。在线索链残缺的情况下,参考《清西郊园林(清咸丰十年)》(图4)、畅春园复原等成果,借助不同史料之间的比对,开展道咸时期(1821—1860年)复原图的重绘工作,以期更加精准和全面地把握该区域的整体布局特色(图5)。
2 复原主要依据的清代图档
3 复原主要依据的测绘及航拍图
4 《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的复原成果
5 海淀皇家园林群复原平面图(道咸时期)
1.2 规模统计
经统计,海淀皇家园林群至少包含园林28座(其中皇家御园9座、赐园11座、私家宅园不少于8座),可考的总面积约775 hm2(其中9座御园共621.1 hm2),超过了“三山三园”528.5 hm2的总面积;村镇7座,约160 hm2;旗营5座,约49.5 hm2;稻田约376.4 hm2;园外水域约63.3 hm2(表2)。
表2 海淀皇家园林群中各类要素的规模统计
皇家园林群的集中分布区在南北向(畅春园至圆明园)绵延了3.2 km、东西向(马厂至清华园)长达3.8 km;园内景区连片,仅圆明三园和畅春二园的景区数量就多达137个和45个。因此,它从建造规模上远超紫禁城(72 hm2)、西苑三海(150 hm2)及京外的避暑山庄(564 hm2)、静寄山庄(170 hm2),更配得上“万园之园”的称号。
2 布局理法
“海淀”本意是广袤的水泊,村镇因此而得名。明代王嘉谟笔下的“丹棱沜”乃文人对这一带水面的美称:推测“丹棱”是指常见的红色菱角,“沜”指水。从明代清华园和勺园两座私园,到清代蔚为壮观的皇家园林群,应该说海淀皇家园林群因水造园、以水成景。作为思想和文学艺术水平极高的由几代帝王不遗余力打造的理想家园,其整体规划的构思及原理可被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 御苑连缀整体,围合皇家禁区
海淀一带属《园冶》中的“郊野地”,风景与区位的优势兼备。清帝最初秉承“永惟俭德”(康熙帝《畅春园记》)的造园思想,将宗室及重臣统筹规划于畅春园及周边各园之中居住。但其整体秩序则由于后代帝王的观念及喜好不同而被一再改变,最终在自然地形、河流等条件的制约下达到用地极限,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首先,康熙帝节缩清华园旧址建畅春园,在西侧为众皇子建西花园;同时,畅春园西门外的空场被用作骑射演武的附属空间,后被建为马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三子等奏请七位阿哥“在畅春园周围建造房屋,皇父御赐北新花园迤东空地,令臣等建房”,外加索额图、明珠、福全等权贵已在周边园居,大阿哥居好山园、皇太子居西花园。此时赐园的规模均小于畅春园且相互保持距离,拱卫御园(图6)。
6 康雍乾时期海淀皇家园林群空间演变推测
其次,雍正帝继位后大肆扩建其藩邸圆明园,使之在规模、功能和景致上均远超康熙帝所建畅春园,却谎称“酌量修葺”(雍正帝《圆明园记》),还将周边小园改赐允祥等心腹,设八旗护军营从四周拱卫圆明园。乾隆帝造园热情极高,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诺言,不仅迁水磨村建长春园,还接连并入3座赐园并在乾隆末期打造出五园之盛。
另据图档,马厂北部与圆明园西南角之间的区域也被圈入“禁区”,说明在盛期,畅春园(太后园)、圆明园、马厂和小厂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整个禁区呈不规则形,共包含7园、2厂,最盛时面积接近700 hm2(约10 500亩),约合9.5个紫禁城,但这一格局现已不存。
2.2 私园因地制宜,形成园林社区
由于海淀镇建在海拔50 m以上的台地边缘,与西侧海拔43~47 m的广袤低地园林区(巴沟低地)之间形成较大高差,这两种立地条件分别造就了艺术高超的旱地与水景园林群,体现出因地制宜和天人合一的古代造园理念。
在清代,海淀镇作为三山五园的“门户”,是商业和服务业发达的重镇,宗室、官员及商贾在此广建宅园。史料记载灯笼库一带“朱门碧瓦,累栋连甍,与城中无异”(震钧《天咫偶闻》),据统计曾有30余座私园,但现仅有礼王园、彩和坊、萨利宅院等极少遗存,限制了考证的深度。这类园林“为了弥补缺水景之不足,大都在宅园中叠山,建旁榭,种植翠竹和名贵花木,形成花中隐榭之秀景”。与之风格迥异的是,拥有赐园群的权贵借助特权引万泉河水入园,利用皇家匠师的精湛设计,筑山理水、依据空间特质来布置寝居与游赏建筑群、广植花木,其舒适性和美观性均优于旱地园,但也有洪涝的风险。不难发现,赐园的山水布局手法与御园较为相似,典型模式如澄怀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近春园和蔚秀园,它们都将建筑群布置在1~2座湖心岛上,湖面四周以土山围合来追求蓬莱仙岛的意境。朗润园的主岛就和圆明园九州清晏的尺度相当,面阔约240 m、进深120 m(图7)。
7 同比例下的赐园空间与圆明园对比
总之,海淀皇家园林群构建了京城外皇室、权贵、军人及百姓聚居的特殊区域,或称为“园林社区”。园林建设与社会生活带动经济发展,山水整治与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但这种运转模式在1860年的浩劫后近乎瘫痪。
2.3 发展农业水利,彰显泉田乡景
在“重农兴穑”的封建时代,康熙帝先在西苑开辟丰泽园并将观稼验农作为日常活动,影响了畅春、圆明园内多处田园景观。巴沟低地中的广袤农田主要在乾隆中期得以开辟,总面积(近300 hm2)接近于圆明、长春二园之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御制诗《由万泉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 正记载此事。昆明湖与万泉河之水同时灌溉稻田,保证佃户能够正常生产,从而向奉宸苑下属的稻田厂缴纳地租。另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万泉河源头处建成了龙王庙与园林一体的泉宗庙,洗钵泉、漱石泉等30余处泉眼被赋予文化内涵。
海淀泉田乡景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土山与植物的广泛应用。清淤与开辟稻田产生的泥土被用于塑造空间,如泉宗庙四周的稻田均由土山环抱,海淀镇至万泉庄所在的台地边缘也由土山塑造边界。松柏、杨柳、桃等常绿及落叶乔木、荷花等水生植物则用于加固土堤和美化环境。
3 总结与讨论
3.1 园林与其他要素的整体性
无论是海淀北部的皇家“禁区”及附近的皇家赐园、宅园群,还是南部园林化的稻田及寺庙园林,无疑都是清代统治者主导下的半自然、半人工的人居环境系统。伴随于此,清帝在整个地区巡幸风景、视察农业与体察民情,实现了君主与文人双重身份下的诗意栖居。由此可总结出农耕时代,自然环境、人造景观和当地居民在风景与社会上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图8)。可见,历史上三山五园的“整体性”不仅是各风景要素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而且还有社会关系上的整体性。
8 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的密切联系
3.2 整体性保护方略
作为典型的城市型大遗址,关于如何能在遗产保护中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赋能,笔者认为有以下4点方略:
1)考虑将泉宗庙至北四环之间的区域(含海淀镇故址)纳入三山五园保护区的附属区,调整地名、路名、景名,在城市微更新中,通过设计主题线路,将分散的公共空间串接为整体,展示历史格局及文脉;
2)优先修复残缺程度轻、改造难度低的历史水系,如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的河流、万泉河、西扇面湖等,用绿道甚至航道重新构建彼此之间的关联,同时作为防洪、回补地下水的绿色基础设施;
3)重新利用村落和稻田旧址(部分现为高尔夫球场),在尊重历史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以骑射文化、观稼验农、民俗特产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公园;
4)加强园林古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复原成果发掘畅春园及周边赐园群的潜在遗址并建成考古遗址公园群,发动群众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名人、名业事迹和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自下而上的活动。
综上所述,位于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大遗址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东方人居环境与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但如何从被动地被城市蚕食转变为主动地改造和优化城市,并提升人居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需要规划建设部门与多学科的学者共同配合,最终让这项工作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致谢:
感谢导师孟兆祯教授、北京大学岳升阳副教授的悉心指点。
图表来源:
图1现状区位根据规划红线及百度地图改绘,图2~4引自相关图档文献(详见表1),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EB/OL].(2017-09-29)[2020-10-21]. 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
[2] 规自委海淀分局.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年)[EB/OL].(2019-12-11)[2020-10-21]. http://www.bjhd.gov.cn/ztzx/2019zt/hdfqgh/201912/t20191211_4362557.shtml.
[3] 郭黛姮.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张恩荫.三山五园史略[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5] 张宝章.三山五园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 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珍明.海淀古镇风物志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8] 朱强,王钰,贾一非,等.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9] 苗日新.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 朱强,李东宸,郭灿灿,等.清代畅春园复原及理法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2):117-122.
[11] 何瑜.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顺治—乾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12] 何瑜.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嘉庆—宣统[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
[13]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14] 岳升阳,夏正楷,徐海鹏.海淀文史·海淀古镇环境变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
[15] 颐和园管理处,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明珠耀“两河”:西山永定河、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颐和园[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16] 杨菁,高原.从样式雷图档看北京“三山五园”的水利工程[J].紫禁城,2019(2):128-141.
[17]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政区城市卷[M].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
[18]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M].北京:文津出版社,2017.
[19] 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0] 故宫博物院.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二种(第二
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1]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2] 郭黛姮,贺艳.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3]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篇样式房图档[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24] 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百景图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25] SCHWARCZ V. Place and Memory in the Singing Crane Garden[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26] 岳升阳,王雪梅.样式雷图上的春熙院[J].北京社会科学,2006(6):57-61.
[2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95.
[28] 海淀区图书馆.海淀镇记忆[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87.
[29] 贾珺.北京西郊礼王园再探[J].中国园林,2008(2):76-79.
[30] 耿威.北京西郊的宗室赐园[J].紫禁城,2011(8):24-31.
[31] 蒋一葵.长安客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32] 杨乃济.清宫档案所见园林绿化史料札记[J].北京园林,1982(00):68-72.
[33] 肖遥,朱强,卓康夫.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与园林经营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110-115.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9刊首语 | 郑曦: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9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LA研究 | 禹佳宁 周燕 王雪原 郭诗怡 | 城市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LA研究 | 禹佳宁 周燕 王雪原 郭诗怡 | 城市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LA作品 | 烟台山乐群路社区复兴:与时间对话的城市更新试验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9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文章编辑 王一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